溫哥華華埠

-NA-,
溫哥華華埠 溫哥華華埠 is one of the popular Neighborhood located in ,-NA- listed under City in -NA- , Chinese Restaurant in -NA- ,

Contact Details & Working Hours

More about 溫哥華華埠

溫哥華華埠(又稱溫哥華唐人街)是北美洲繼三藩市唐人街後面積最大的華埠。該區西接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的中央商業區,北鄰市中心東端,東臨士達孔拿區;而市中心東端的廣義覆蓋範圍也包括了華埠。根據溫哥華市政府的官方定義,華埠是大致以喜士定街和片打街之間的後巷(即前孖結街)、裕仁街、歌雅街和泰萊街為界。區内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緬街、片打街和奇化街上。溫哥華架空列車的體育館-華埠站則設於華埠的西端邊緣處,是整個架空列車系統中唯一擁有官方中文名的車站。歷史早期發展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1年動工,旨在將新加入聯邦的卑詩省以鐵路連接至加國東部。工程動用了大批華工,而項目於1885年至1886年間竣工後,那批華工頓時失業。當中部分人開始到鐵路總站所在的溫哥華(當時華人將之稱為「鹹水埠」)工作,主要從事洗衣、裁縫和送貨等行業,並聚居於片打街和上海巷一帶,溫哥華的華埠自此形成。到1887年華埠人口約有90人,「China Town」一詞更出現於主流報章中。有見溫哥華具有作為鐵路總站和深水海港的優勢,物流和人流於加拿大西岸的落腳點亦從以往的域多利改為溫哥華,連帶溫哥華華埠亦迅速發展。另一方面,當年卑詩第二大華人聚居地二埠於1898年被大火燒毀後,溫哥華華埠亦吸納了部分原居二埠的華人。溫哥華的華人人口到1901年已接近2900人,到1911年更達3559人,超越華人社區較早成型的域多利,成為全加拿大最多華人聚居的城市。溫哥華在這十多年間時有發生排華事件(如1907年由排亞聯盟發動的暴亂),華人受形勢所逼亦將其活動範圍局限於華埠以内並組結社團以求自保。聯邦政府的《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華人稱之為「排華法」)於當年通過後,除個別例子外華人嚴禁進入加拿大,為華埠的發展帶來窒礙,到該法於1947年被推翻後才有所改善。到了1950年代末期,華埠以及鄰近的士達孔拿區再度出現顯著的增長,兩者亦逐漸結合成一個相輔相承的社區。面臨威脅溫哥華市政府於1950年代已開始研究於市内興建高速公路網,市議會並於1967年宣佈具體計劃,當中來回8綫行車的南北向公路將取代卡路街的走綫,而東西向公路則大致於裕仁街和派亞街之間穿越士達孔拿區,兩者並於現裕仁街夾魁北克街西南處交匯。 為了落實此計劃,當局需於華埠、士達孔拿區和煤氣鎮一帶清拆多座建築物,令該帶面目全非。該三區的居民和商戶於是聯手反抗公路計劃,並獲其它主流團體(如溫哥華貿易局)聲援,遂於1968年逼使市政府放棄計劃。此舉不但成功挽救該帶的社區,更改變了溫哥華的城市規劃模式,為溫哥華日後的公共交通發展和市中心高密度化奠下基礎。華埠逃過清拆厄運後,省政府於1971年將之列為歷史城區。

Map of 溫哥華華埠